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,影响力,和创造力。2025年7月15日,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“扬帆起航,筑梦成长”青年实践团以“书写勤俭之风,承载传统之美”为宗旨,于肇庆市广宁县南街街道红星社区开展了“五谷艺术绘”“墨香习字课”等一系列富有国风和艺术特色的活动。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,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实践。书法艺术,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,于新时代焕发出独特光彩,成为滋养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。
识五谷知辛劳,一粥一饭念耕耘
禾黍盈香入画屏,“五谷艺术绘”课程伴着晨光悄然启幕,实践团成员轻触屏幕上灵动的农作物图案,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奇妙的辨识之旅。玉米的饱满、大豆的圆润、高粱的红穗……孩子们目光灼灼,小手指点间,稚嫩的童声如雀跃的音符此起彼伏,将课堂织成一片热闹的海洋。当话题转向一粒米的成长之旅,课堂稍静,孩子们蹙眉沉思,窃窃私语,探讨着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脉络——这背后,是农人汗水的浇灌,亦是国家沃土的滋养。




绘丰图寄深情,颗颗种子映初心
粒米之中藏乾坤,孩子们听着“一粟一饭,心系家国”的讲述,边将种子仔细粘贴,五彩谷物在掌心流转:有的在画中勾勒出金黄的田野,在其中嵌入鲜红的五角星;有的用不同谷物拼出祖国版图轮廓,颜色各异的种子如斑斓星火,栖满在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。当遇难题时相互帮助,协作精神悄然萌芽。每幅作品,不仅有对节约粮食的领悟,更藏着孩子们对土地的热爱、对家国的赤诚——颗颗种子粘起的,是对劳动的尊重,更是对“爱党爱国”最纯真的诠释。




笔墨飘香,探寻书法之美
书法,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,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与民族智慧。它以汉字为载体,通过毛笔、墨汁与宣纸的交融,在一笔一划间展现线条的韵律、结构的美感与书写者的心境。它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技艺,更凝聚着中国人对“形神兼备”“刚柔并济”的审美追求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与精神象征。今天,实践团为小朋友们带来了“墨香笔尖为舞”软笔书法基础笔画课堂,带他们走进这黑白交织的艺术世界。


宣纸铺展承古意,毛笔轻提蕴匠心。书法课堂,从一段灵动的书法短视频拉开序幕,小朋友们的目光瞬间被笔墨流转的韵律吸引。书法教学从基本礼仪入手——端正坐姿、调整握笔开始,引导学者体悟“心正笔正”的内涵;手持毛笔示范横画的“起笔如蚕头”,竖画的“行笔似劲松”,撇捺的“收笔若展翅”,从笔锋走向到力度控制,每一个细节都耐心讲解。他们纷纷拿起毛笔,在宣纸上小心翼翼地尝试着。墨香袅袅中,宣纸渐渐布满稚嫩却认真的笔画,原本空白的宣纸渐渐有了字迹。虽然这些字还略显青涩,但每一笔都蕴含着小朋友们对书法的热爱和探索。




从简单的笔画练习,到逐渐尝试书写完整的汉字,他们的专注令人动容。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,能静下心来,用毛笔书写汉字,感受笔尖与宣纸的摩擦,体会汉字的韵味,是一种难得的体验。一笔一划间,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,原本歪歪扭扭的字迹慢慢变得工整有力。他们在反复练习中培养专注力、观察力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,让笔墨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。




“五谷艺术绘”的巧思与“墨香习字课”的雅韵,不仅像磁石般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,更如纽带般串联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课程设计中,“两个结合”的重要理念自然流淌,“立德树人”的教育宗旨落地生根——用有温度的互动浸润心灵,以有深度的实践启迪思考,让美育与文化教育在协同并进中绽放光彩。
五谷晕染间,绘就的是文明传承的脉络;墨香飘溢处,流淌的是民族精神的基因。实践团的党员同志们始终冲锋在前,以先锋模范作用为引领,让红色基因的热血与传统美德的醇厚在孩子们心中同频共振。这既是对“建设文化强国”时代使命的生动践行,更以文化为桥、以教育为媒,让党的旗帜在教育帮扶的最前沿猎猎飘扬,让初心与担当在薪火相传中愈发鲜明。
